1700万罚单引关注,浙商银行面对的考题有点难

文|周蓉 出品|天下财道
岁末年初,浙商银行(601916.SH)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2023年12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没合计超1700万元。这一数字的背后,反映了该行近年来快速扩张过程中累积的问题。

据上海监管局披露的信息,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款的理由是“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与此同时,上海监管局还对浙商银行1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上至时任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下至审批处审批人员。有的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有的被警告和罚款。

实际上,这并不是浙商银行2023年唯一的罚单。回顾过去的一年,该行几乎每个月都会因各种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
事实上,这些罚单也只是冰山一角,浙商银行目前还面临资本充足率在同业中明显偏低、高管更迭频繁等问题。
合规问题频发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涉及浙商银行及其分支行的罚单超过20张,罚款金额合计超2000万元。
在此次上海监督局开出“千万罚单”前一个月,浙商银行贵阳分行及其相关责任人曾收到贵州监管局开出的6张罚单,罚款合计160万元。
罚单列明的违规行为包括:债权融资计划投资管控不到位、信用证贸易背景不真实、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以及流动资金贷款审查不尽职。

在以上违规行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债权融资计划投资管控不到位。债权融资计划作为债权类资产的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在2019年的资产新规中,它被明确认定为非标资产,引发了业界关注。
所谓非标资产,是指未按照标准化流程和要求进行交易和运作的资产,这类资产大多属于信用敞口较大的业务,一旦出现风险,将对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浙商银行早年间规模扩张的部分原因,也正是因为信托计划、资管计划、股票质押等理财非标资产的助力。
这些非标资产大多属于表外资产,与表内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相对较高。然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些非标资产就可能成为银行的巨大负担。
罚单中的“信用证贸易背景不真实”“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这两项违规事实都涉及该行的表外业务,这也是浙商银行规模较大的业务之一。
除此次贵阳分行受罚外,浙商银行在其他表外业务上也有多次被罚记录。
2023年1月,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因贷款业务违规被责令整改并罚款50万元;南京分行因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
按理说,陆续的罚单降临,应该引起浙商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意识,尽早堵上漏洞。但2023年底的1700多万罚单袭来,说明浙商银行相关工作还任重道远。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浙商银行自身风险高达2700余条,周边风险更是接近5万条。

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如何更好地稳步前行,显然成为摆在浙商银行面前的一道考题。
资本充足率偏低
浙商银行于2004年8月正式开业,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浙商银行2016年3月在港交所、2019年11月在A股上市。2017年到2022年,该行的总资产从1.53万亿元增加至2.63万亿元,营收规模几乎翻倍,净利润也稳步增长。


然而,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却持续承压,对银行的信贷扩张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12月29日“千万罚单”的消息出来后,就有投资者在同花顺平台就资本充足率对浙商银行进行提问,显示出对相关指标的格外重视。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6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28%——虽然仍高于监管的最低标准,但是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拖后位置。

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浙商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和配股。
2023年5月23日,浙商银行发行了总额200亿元、10年期固定票面利率为3.47%的二级资本债券。
紧接着,2023年6月12日,浙商银行又发出配股公告,拟合计募集资金不超过180亿元人民币,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但市场对此反应谨慎,最终A股认购金额仅约97亿元。

部分投资者并不认同这次配股,在股吧中吐槽。

究其原因,应该与浙商银行低迷的股价表现有关。其A股发行价为4.94元,自上市以来股价深陷下行之苦,2024年1月8日收盘时已跌至2.57元(复权价)。随着股价不断下跌,很多投资者惨遭套牢。

高管更迭频繁
浙商银行的公告显示,从2021年1月至今,该行已有14位高管离职,凸显了该行在稳定高管团队方面面临的挑战。

2023年8月9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陆建强为新任董事长。
12月1日,浙商银行再次发布公告,林静然为新任副行长。然而同日,该行的首席审计官姜戎却辞去了现有职务。


除了频繁的高管变动,浙商银行此前还有多名高管相继出事被查。
2022年1月11日,时任浙商银行董事长的沈仁康突然卸任,当时他距离退休年龄60岁还有1年。次年2月,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抓的消息被证实。

除了沈仁康,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前任董事会秘书张淑卿等人均因涉嫌违纪违法而被调查。这些高管的相继出事,加剧了该行经营的不确定性和投资人的担忧。

内部人员变动频繁,来自C端用户较高的投诉率也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
在黑猫投诉APP中搜索“浙商银行”,出现了近300条投诉,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频繁骚扰和虚假贷款影响征信等方面。

当然,作为有着近3万亿规模和体量的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也不乏亮点。
2024年1月1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监管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苦等3年,浙商银行拿下去年唯一获批筹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名额,成为国内第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随着浙银理财的加入,全国性银行均已设立或获准筹建理财公司。

对浙商银行来说,如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系统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和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回报广大投资者的厚爱,都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