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隆药业业绩变脸:下修后利润由盈转亏或被戴帽 五年四度修正业绩遭监管问询
近期,赛隆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2024年度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2200万元至4200万元,扣除后营业收入仅为2.3亿至2.5亿元。根据深交所规定,若年报披露后相关指标未达标,其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回溯两个月前,赛隆药业还在2024年1月22日的业绩预告中宣称“预计归母净利润盈利450万元至650万元”,并高调强调“控费成效显著”。
眼下,公司核心产品因国家集采价格暴跌,仿制药深陷红海竞争,研发投入占比仅8.8%且管线中20项为仿制药,创新转型乏力;公司跨界布局医美与功能性饮品却缺乏经验与资金支撑,未来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四季度亏损额骤增 五年四度修正业绩
2024年1月22日,赛隆药业发布年度业绩预盈公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万元至650万元,扣非净利润420万元至620万元。公告中,公司将此归功于“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的合理控制”,并宣称“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彼时,这一消息短暂提振了市场信心,股价在次日上涨2.3%。
然而,3月15日的修正公告中,公司业绩变脸,归母净利润从预盈转为亏损2100万元至4100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200万元至4200万元。由于公司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
根据相关规定,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后,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一反转,不仅让公司股价单日暴跌9.8%,更引发深交所火速问询,要求其说明“业绩预告的审慎性及信息披露的合规性”。
对于业绩“变脸”,赛隆药业表示与年审会计师沟通后,基于“谨慎性原则”,对部分销售收入不予确认,预计减少收入3963.25万元、毛利3395.71万元。同时,公司对部分闲置固定资产补充计提减值准备200万元至450万元。
表面看,这是会计处理的常规调整,但细究之下疑点重重。首先,赛隆药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销售业务,营收占比约95%。此类业务通常以“药品交付并验收”为节点,收入确认相对较为简单。
而此次近4000万元收入被“撤回”,撤回金额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超15%,其背后是否涉及经销商退货、终端验收延迟甚至销售造假?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公司就曾因“1750万元收入未达确认标准”而调减营收,此次问题再现,暴露出公司收入确认政策执行不严,销售合同管理混乱等问题。
其次,2024年前三季度,赛隆药业归母净亏损369.3万元,亏损仍较为可控。然而,第四季度亏损陡增至1630万元至3630万元,占全年亏损额的81%-90%。其背后是否存在通过一次性计提减值、冲回收入,将历史问题集中暴露,为来年业绩“腾挪空间”?
事实上,结合既往情况来看,赛隆药业业绩修正早已成为基本操作。过去几年间,公司频繁修正业绩。其中,2020年,公司首次修正业绩,1750万元收入因“未达确认标准”被剔除,归母净利润从预告亏损5000万元修正为实际亏损6722万元。
2021年,公司800万元收入被撤回,归母净利润从亏损1500万元修正为亏损2334万元。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预亏1500万元修正为实际亏损3731万元,差异幅度达149%,触发深交所监管函。修正公告发布频率之高、幅度之大令人咂舌,可见管理层始终未能建立有效的整改机制。
连年亏损创新转型难见成效 跨界布局或为“病急乱投医”
从业绩表现看,2020年-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67亿元、-0.23亿元、-0.37亿元、0.1亿元。其中,2023年赛隆药业通过出售位于长沙的48套房产,获得非经常性损益1196万元,勉强实现归母净利润转正,但扣非后仍处于亏损状态。五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超1.5亿元。
持续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核心产品纳入国家集采价格骤降,而公司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乏力,难以在集采时代构建起新的护城河。目前,赛隆药业已有7个品种中标国家集采,包括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第七批国采)、阿加曲班注射液(第八批国采)、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第十批国采)等。
其中,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中标价0.56元/支,较集采前价格暴跌91.7%;阿加曲班注射液中标价12.8元/支,降幅78%;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中标价1.2元/支,仅为原价的5%。尽管中标后销量有所提升,但从结果来看,“以价换量”未能抵消利润损失。
从产品矩阵看,集采对于赛隆药业的影响或仍将持续。目前,公司17个制剂品种均为仿制药,11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中,9个面临10家以上竞争对手,而核心产品如注射用替加环素、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等属于市场成熟品种,缺乏技术壁垒,极易被替代。以注射用替加环素为例,原研药来自辉瑞,国内仿制企业超14家,包括豪森药业、浙江海正等巨头。赛隆药业2023年该产品收入仅4300万元,市场份额不足2%,在价格战中难言议价能力。
研发创新层面,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仅2752万元,占总营收的8.8%,低于行业10%-15%的平均水平。结合管线来看,21项在研项目中,20项为仿制药,仅1款改良型新药。管理层在年报中宣称“将坚持仿制药集采与创新药研发双轮驱动”,但目前来看创新药研发短期内难见成效。
为寻求增长点,赛隆药业近年跨界布局功能性饮品与医美领域。然而,这些尝试更像是“病急乱投医”。首先,公司长期依赖医院销售,缺乏消费品市场的营销经验,而医美产品传明酸成分早已身陷红海,华熙生物、敷尔佳等巨头占据绝对份额。
此外,跨界业务需投入研发、生产、渠道建设资金,可能进一步拖累主业。而公司资金濒临枯竭,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仅5845万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已达1.44亿元。同时,公司或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因而无论是自由资金投入还是募资投入或均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