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国际(3311.HK)中期财报:业绩稳增,科技创新战略交出高分答卷
中国建筑国际再次用业绩给资本市场带来惊喜,稳增长和高派息比例让其成为当前稀缺的优质上市企业。
8月19日,中国建筑国际(3311.HK)正式发布2024年中期未经审核的财务资料及经营情况。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617.55亿港元,同比增长12.1%;经营溢利85.70亿港元,同比增长10.3%;股东应占溢利上升12.7%至54.65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宣布派发2024年度中期股息每股33港仙,派息比率约为30.4%,较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
当前建筑业正朝着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方向加速转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中国建筑国际积极顺应产业趋势,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促进业务扩张及盈利能力提升,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
反映到本次财报中,细节亮点颇多:
1)科技创新不断兑现经营成果,新签合约额规模达1251.3亿港元,同比增长29.2%;科技带动类新签同比增长21.3%至600.0亿港元,增速强劲。中标香港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内地中标上海徐汇上海田林路65弄旧住房拆除重建和深圳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Mic项目。
2)分红指标持续向好,派息比例达30.4%,再次彰显公司用丰厚分红回报广大股东支持的决心和实力。
3)坚持以回款为核心的投资体系,内地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整体经营现金流仍保持为正。
回顾2024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不仅在经营层面给出一个“质速结合”的增长样本,其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扎根港澳,抓住内地广袤的成长机会,已成为行业做大做强的“路径标杆”。
增长动能强劲,科技赋能业务进阶
中国建筑国际抓住每一个市场机遇,都少不了技术创新作为底层支撑,这最终也都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新动能。
在港澳市场方面,中国建筑国际长期保持龙头地位。今年上半年成功中标香港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项目总合约额达611亿港元,创下公司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记录。在项目建成后将解决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废物处理需求,为北部都会区的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支持。
依托于过往在环保工程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施工期间减碳等技术的应用,中国建筑国际收获项目,体现出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由此,中国建筑国际在环保工程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也为行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带来价值参考。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还拿下港深创科园之1A阶段主合约。作为目前香港唯一与深圳相连的科创园区,公开资料显示,其最初就已有约60家机构正式入驻,其中45%来自于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和微电子等园区支柱产业。
中国建筑国际通过服务科技转型升级,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背景下,将受益于粤港澳做实“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推动科技创新,以及香港产业政策向科创倾斜,持续享受区域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此外,子公司中国建筑兴业BIPV技术斩获新成果,在新鸿基西九龙高端住宅项目和政府公建项目上成功落地。
目前来看,香港的经济建设力度有增无减,北部都会区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发展局5月披露,北部都会区已知开支或预算的项目涉及金额逾2247亿港元,释放出积极信号。同时,澳门经济迎来持续修复,上半年入境澳门旅客超过1600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上升43.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2.4%。
因此可以预见,基于技术优势和领先地位,中国建筑国际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持续助力大湾区融合,在区域长期发展过程中,有望收获更多项目资源,业绩不断释放出增长潜力。
在内地市场方面,中国建筑国际一方面专注优质区域,上半年新签投资带动类聚焦于优质的项目;另一方面合约周期不断优化,继续保持在5年以内,平均周期不断缩短。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并逐步形成示范效应,中国建筑国际的Mic业务持续斩获成果,目前业务已实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全覆盖,收获越来越多市场认可。
其中,公司中标上海田林路65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该项目涉及居住房屋12幢,总建筑面积33004平方米,共有居民1044证,是目前徐汇区房屋体量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的成套改造项目。
另外,在去年完工的华章新筑项目基础上,中国建筑国际获取了深圳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深圳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项目。
鉴于近年来政策层面多项利好建筑模块化,北上广深等强一线城市积极推进建筑智能制造,中国建筑国际未来将承接高线城市旺盛的需求,从而抓住国内建筑业变革带来的成长机会。
科技创新战略引领,锚定蓝海市场新价值
回顾中国建筑国际一路走来,其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以及子公司中建海龙Mic业务发展已经超过30年历史。在顺应新的技术周期下,围绕科技业务,中国建筑国际或能够抓住增量机遇,延伸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就外部环境来说,住房保障始终是社会核心,国家政策上不断明确住房的民生属性,“居者优其屋”成为趋势。因此建筑科技将是大势所趋,其不仅将改善行业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安全等问题,也是赋能建筑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满足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
具体到国内一线城市,比如广州,2024年计划出让实施模块化建筑建设面积≥10万㎡,并逐年度增加30万㎡;城中村改造项目模块化建筑占比≥10%;土地出让项目中模块化建筑占比≥5%;采用模块建筑的项目予以≤6%的容积率奖励。
还比如深圳,“三大工程”领域优先采用模块化建筑,力争到2026年底全市模块化建筑累计开工建设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北上广深积极推动政策落地背后,正是“旧改”需求的迫切。楼宇及人口密度大,使得一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难度大,也更加希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而中国建筑国际以科技破局,不断落地项目,在市场中拿到了更多“蛋糕”。
比如,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样板间,中国建筑国际中建海龙在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的科技创新与成功实践,收获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认可。还比如,领衔承建华章新筑等3个深圳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一定程度上助力深圳在24个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中拿到2023年度考核第一。
近些来,中国建筑国际也在不断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完善,当前累计发布各级标准51项目,正在编制64项,主编国家标准《建筑用混凝土箱式模块单元及连接配件技术要求》、多个深圳市地方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这背后是中国建筑国际推动科技创新,所积累起的技术优势。今年中国建筑国际中建海龙牵头承担“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将全面提高中国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水平,以工程示范带动产业链加速升级,为建筑工业化提供高标准解决方案。
作为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领军者,中国建筑国际发挥智能制造产业链“链长”作用,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将加快推动工业化,提高工厂生产占比,推广标准化产品,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最终,中国建筑国际遵循科技创新战略,以建筑科技抓住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机遇,其业务规模将会得到快速地扩张,并有望率先占据蓝海市场的绝对份额。
尾声: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中国建筑国际,凭借多年的稳健经营和持续的股息回报,正成为“稳增长+高股息”领域的优质上市企业。对比其他资产,高股息资产具备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强、企业成熟等诸多优势,长期吸引投资者关注。
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建筑国际的科技定力,展望公司基本面及行业前景,随着中国建筑国际不断践行科技创新战略,核心竞争力无疑将继续增强。在建筑业发展模式变革的浪潮下,中国建筑国际自身发展还将攀登更高一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