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凭什么海螺水泥不能挤占市场份额?

来源: 腾讯美股2024-04-13

当下,水泥行业的复杂形势跌宕起伏,产能严重过剩,并且尚未看到改善的迹象。在行业处在一片低迷之际,业内有一部分观点将矛头指向了海螺水泥,直言正是海螺水泥开始争抢市场份额,才导致了全行业的火气上升,怨声一片。难道海螺水泥真能以一己之力“干扰”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吗?产能过剩愈发严重,海螺水泥并没推波助澜从基本面来看,供需关系犹如无形的指挥棒,对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水泥行业,当前产能过剩日渐加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共识。需求方面,房地产行业态势下行,叠加基建增速放缓,水泥需求长期下滑的趋势已成定局,未来十年水泥需求降到10亿吨或成大概率事件。供给方面,在行业享尽因错峰生产常态化带来高利润的几年时间里,不可否认的也刺激了水泥“以旧换新”产能急剧增加,一大批新建生产线“拔地而起”。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国新建投产的生产线共61条,合计熟料年产能近9700万吨。而在这三年时间,海螺水泥这类新建投产生产线仅为4条,合计熟料年产能760万吨,占比分别为6.6%,7.8%,大大低于海螺熟料产能全国占比的1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有部分水泥企业以产能置换为“幌子”加速“鸟枪换炮”。海螺水泥则依然较为清醒,在新增新建的浪潮中并未过多参与。

市场需求的疲软并非人力所能轻易干预,而供给端的过度“改造升级”,不少落后产能,竞争力低下产能转身为有效产能,甚至坊间所称“僵死”产能得以死灰复燃。

这一现象曾被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某省反馈督察情况时,称作为规避产能置换文件,将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减量替代要求弱化为等量替代。

那些钻了产能置换空子、新投产生产线占比又高的企业,有何底气和资格来要求海螺水泥“高抬贵手”,“让出”市场份额,一同共进退呢?市场化竞争是去产能的有效途径《公司法》规定,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在市场中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不合法的。这就决定了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是常态。企业通过正当竞争挤占市场份额合理合法。行业低迷时,市场份额反映了企业能否在困境中稳定生存,意味着是否保持竞争力,以及在复苏阶段是否具备抢占先机的优势地位。依托“T型战略”,海螺水泥在市场、成本、销售三个核心问题上占据优势,高需求时适度提价增效,低需求时合理降价稳量,这种模式让海螺水泥在风云变幻市场中显得能从容不迫,处世不惊。既然拥有“抢”份额的底气和实力,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且适逢行业身处去产能迫在眉睫的形势下,海螺水泥的挤占市场份额合法有理,无可非议。况且,在市场中份额正常易手又有什么理由可去指责的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变革。在变革中不可避免会动了一部分人的奶酪,利益格局会有调整,这一过程“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通过市场化竞争让低效产能退出,让优势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已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住。

即使经历高利润期的水泥企业普遍腰包鼓鼓,但竞争力低下企业也终将因坐吃山空,退出市场。有专家指出,要解决当前水泥产能过剩,只有发挥和依靠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倒是那些一味增加产能、加剧产能过剩情况的企业,以及在产能过剩如此严重却仍抱有幻想、渴望得过且过的企业应正视水泥行业“躺赚”是再也不可能出现的现实了。若干年后,通过市场洗牌有效去除产能,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合理回归。或许还是水泥行业那金句,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

◆需求跌5%,利润跌50%!水泥行业当前态势正不正常?

◆肖家祥:2024年水泥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企业行为决定行业效益

◆水泥行业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2024年水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破解之道

◆天山、海螺、冀东、华新、华润如何看待未来水泥市场

喜欢本篇文章,就请给我一点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