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升级为产业化,百洋医药将迎来怎样的价值跃迁?
百洋医药将获得更多上游医药制造业的资源和技术,从而进军市场规模庞大的医药制造业,逐步形成上下游联动的规模化医药产业业务体系,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业务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受政策利好、市场周期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医药行业的并购潮持续涌动。
除了跨国药企这类老玩家,本土药企也在大举进军,A股市场出现新天药业收购汇伦医药、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等多个收购案。
药企并购本质是产业整合诉求强烈,不同赛道的玩家希望借由并购拓展自身产业链,为企业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百洋医药与百洋制药的“联姻”便是典型。
6月14日晚间,商业化CXO龙头百洋医药(301015.SZ)回复深交所关注函,表示收购百洋制药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业务结构升级优化,从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升级为支持源头创新的医药产业化平台。此前,百洋医药宣布拟8.8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百洋制药60.199%股权。
百洋医药基于产业风向,把自身的业务能力从商业化延伸至生产端,符合价值成长逻辑,有望增强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01 | 产业链进化论
梳理今年以来的医药企业并购案,不难发现纵向并购占多数,谋求向上游布局。
以百洋医药为例,其定位为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是连接产业链上游公司与销售终端的桥梁。
多年来,百洋医药已成功打造运营包括迪巧、泌特在内的多个过十亿级、亿级的知名产品,营销网络也覆盖了14000余家大中型医院和40万家药店,与多家跨国MNC都形成了合作关系。
近年来,百洋医药在外部BD合作基础上,依托母公司百洋医药集团的创新孵化,开始将商业化能力赋能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系列新品,提高自有产品的比例。
从孵化出创新成果,再到产品的商业化,中间还有一道生产制造的关键工序。为了与集团大股东的创新业务更加协同,百洋医药选择延伸产业链,将具有现代化中药和缓控释制剂研发生产能力的百洋制药收入麾下。
行业洗牌加速,原有的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被打破。有效的并购并不局限于业绩层面,双方的价值都将被重塑。
回复公告显示,2022年度、2023年度,百洋制药营业收入分别为6.35亿元、7.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35亿元,2024年一季度,营收2.09亿元,预测年度净利润为1.48亿元。未来,受益于中药行业的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百洋制药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增长。
此次并购不仅将为百洋医药注入盈利能力强劲的优质资产,多出一份稳定的营收和利润,也带来了高速增长的重磅产品。
扶正化瘀是一款由百洋制药自主研发,经循证医学验证可逆转肝纤维化的创新中成药产品,是中国首个完成美国II期临床试验的肝病领域中成药,也是国家医保乙类品种,国家基药产品。
该产品开启了肝病抗病毒和抗纤维化“双抗治疗”的新疗法,现已是医院市场抗肝纤维化领域份额第一的产品,2023年销售近5亿。
除中成药产品外,百洋制药在高端缓控释制剂领域也有一系列产品,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奈达®打破了渗透泵控释技术的专利封锁,2018年底获美国FDA上市批准,2023年进入国家医保,实现了高端制剂的国产替代。
凭借百洋医药全国营销网络的渠道优势,以及其强大的商业化能力,百洋制药的产品将充分释放品牌价值,提升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并购也让百洋医药扩大企业规模,拉长产业链,也借此进入了新的子行业领域,可谓是一石多鸟。双方将利用资源配置的优化,逐渐打造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生态链条。
浙商研报认为,此次收购标志着公司商业化服务能力从销售到生产端的延伸,短期看好百洋制药并表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与新动能,长期看好生产端服务能力延伸带来的新成长空间。
事实上,作为优质标的,并购百洋制药具备估值弹性,投资人的权益也会得到保障。
在本次回复函中,百洋医药表示,百洋制药的PE水平较前次评估有所下降,为12.44,其估值上升主要系百洋制药盈利能力上升所致,估值具有谨慎性及合理性。
此外,对比同行业相似案例,百洋制药的本次交易标的的评估增长率、PE、PB均介于最高值及最低值之间,和同行业相似案例的平均值不存在重大差异,估值具有合理性。
02 | 双轮驱动引擎
在竞争白热化的医药行业,不仅选好赛道很重要,还在于要选对经营模式,百洋医药的崛起则是最好的验证。
有别于大部分医药商业公司只做渠道覆盖,做单纯的“药品批发商”、“产品搬运工”,百洋医药更多聚焦在产品的“商业化”运营。
商业化不仅是产品的分销和流通,更重要的是品牌打造与运营,这样才能创造需求,创造和保持产品价值。
凭借专业的品牌打造运营能力,百洋医药已成为商业化CXO赛道的龙头,公司在 OTC 及大健康、OTX 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药、高端医疗器械四大品类形成多品牌矩阵。迪巧、纽特舒玛、海露等标杆品种持续稳定放量,新增运营品牌也不断注入活力。
从其财务数据来看,其成长性表现稳健,旗下核心品牌运营业务板块为利润的主要来源。
2023 年,百洋医药品牌业务实现营收44 亿元,同比增长 18.91%,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业务营收 54.20 亿元,利润贡献占比 83.78%。品牌线上业务增速明显,2023 年线上销售收入 5.08 亿元,同比增长 52.16%。
2023年至今,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例如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主业优而拓展,大型药企在与自身发展战略契合的基础上,评估并收购优质的管线资产以及技术平台进而完善产业布局,已成为比较经典的思路。
百洋医药在商业化的基础上并购生产平台,更是对其支持源头创新落地能力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提升。
引入百洋制药后,百洋医药形成医药生产制造、商业化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百洋医药的双轮策略,既是全新的经营模式,也是市场立足的重要方式。未来公司的业务将不限于品牌运营,还有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竞争壁垒无疑能再上一个台阶。
正如百洋医药在回复函中强调,百洋医药将获得更多上游医药制造业的资源和技术,从而进军市场规模庞大的医药制造业,逐步形成上下游联动的规模化医药产业业务体系,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业务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看百洋医药,不得不提其背后的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大股东培育的创新药械成果也正与百洋医药的商业化能力形成协同,释放价值。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超声用电磁导航设备与十二导家用心电仪等已陆续导入市场。
同时,百洋医药还锁定了集团孵化的治疗骨坏死FIC药物(PDC)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商业化权益。
大股东主攻研发创新,上市公司承接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商业化推广,相得益彰。
此次回复关注函的公告中还提到,交易各方对业绩补偿触发条件进行修订,即“根据双方协议约定,若百洋制药实际净利润未达到当年度承诺净利润,百洋医药集团应当对百洋医药进行补偿。”大股东的担当再次体现。
百洋的企业文化形象是骆驼,骆驼性情温顺,不畏艰险,且适应力非常强。他们走得慢,却能穿越沙漠,选定了方向能一直坚持走下去。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环境剧变,新挑战和新机遇并存。像骆驼般的百洋医药,选择了与产业大潮的方向同行,带着新的方法论和策略,穿越变革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