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中国船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讲好“船舶故事”

来源: 东方财富官微2024-05-31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高志刚)5月30日,中国船舶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中国船舶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此次会议以“‘船’递价值,筑梦深蓝”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船舶集团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的业绩成果与未来的发展愿景。

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施卫东,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陶健等高管出席本次会议,向与会投资者、机构、媒体介绍公司2023年经营成果及2024年目标展望,并围绕行业、新质生产力、市值管理等热点问题和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发展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助推器。船舶工业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船舶工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题目。

施卫东以爱达魔都号邮轮为例讲道,公司历经8年科研、5年设计建造,相继攻克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大型邮轮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打破了欧美垄断,充分表明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变革推动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同时,也将继续下大力气培育、发展与打造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各类资源要素,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施卫东说。

截至2023年末,公司手持民船订单261艘/1944万载重吨/1535亿元,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近80%,绿色船型占比超45%,订单结构不断改善。

“我们瞄准大型LNG运输船、大型邮轮、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极地运输船、汽车运输船等中高端产品领域,打造了一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系列化精品船型。”施卫东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提升信息披露和投关工作质量,持续推动船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中国制造业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船舶力量。

多举措开展市值管理工作

目前,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施卫东认为,市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的基础是上市公司主业要突出、公司治理要规范,包括信息披露、资本运作、投资者关系,是一个市场各参与方系统共振的结果。

“我们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在人群中被多看一眼?”施卫东表示,“我们在2023年主动转变思路,化被动式投关为主动式投关,实践下来,效果不错,全年市值平稳增长32%。”

因此,他认为,市值管理固然与资本市场、行业周期变化紧密相关,但也与上市公司主动作为有关。要结合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公司的个性特点,围绕主业实业讲价值、围绕核心功能讲价值、围绕核心竞争力讲价值,引导资本市场辩证理解央企上市公司的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资本市场对船舶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中国船舶从“周期股”往“价值股”“成长股”转变的认识,多举措开展市值管理工作。

船舶业景气持续未来可期

目前,全球造船业处在新一轮景气上行周期,中国和韩国主流船厂的产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在手订单排至2028年,当下造船业供给端持续紧张,新船价格不断上涨。数据显示,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指数持续高攀至185点,较2020年底上涨42%,创2009年以来新高。

关于本轮船舶周期的内在逻辑,施卫东表示,总的来看,这一轮上涨的行业周期不同以往,呈现出“有序轮动、稳健持续”的特点。

记者注意到,2024年一季度,中国船舶的扣非净利润延续2023年第四季度扣非为正的趋势,是否表明公司2021年上半年相对低价的订单已经出清?

对此,陶健表示,目前,2021年上半年之前相对低价船订单正处于逐渐交付出清过程中。其中,2024年预计交付订单中相对低价船订单占比约35%。

同时,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郎文分析认为,由于船舶建造周期较长,对利润的影响因素处于逐步变化过程中。目前来看,公司现阶段完工船舶平均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后续,随着高价船舶订单交付比重的增加;同时,钢板的当前价格有利于改善船厂成本端;另外,公司积极采取套期保值方式规避汇率风险,“在上述订单、成本、汇率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毛利率可得到改善。”

“2024年,我们仍将旗帜鲜明讲‘三赢’,把上涨的船价转化为看得见的利润,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施卫东表示,公司2024年的经营目标为营业收入722亿元,民品造船完工82艘/673.84万载重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标签:中国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