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达股份拟赴港上市 谋划全球制造版图
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全球造、全球卖”。中国光伏企业正蜂拥出海,构建海外制造版图。
光伏电池厂商钧达股份(002865.SZ)便是其中的一员。1月19日,钧达股份公告披露,将筹划发行H股在港交所上市,所募资金将用于高效电池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市场拓展及海外销售运营体系建设等。
钧达股份副总经理郑洪伟称:“当前,海外光伏装机增速已超国内,海外市场迎来较大发展机遇。”在他看来,海外厂商投资重点大多瞄准组件环节,该环节增长最为迅速。伴随海外光伏组件产能快速增长,电池需求随之提升,专业化光伏电池厂商迎来较大出海发展机遇。
至于海外建厂的区域选择,1月23日,钧达股份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尚未具体确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东、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都有可能,需要与组件企业形成互补。同时,电池厂商出海建厂有利于降低来自国内的内卷压力,利润也相对较高。
谋划新融资平台
钧达股份原是一家主营汽车塑料内外饰件制造的公司,于2017年登陆资本市场。
受疫情及汽车行业下滑的影响,钧达股份的业绩一度出现下滑甚至亏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看好光伏行业,2021年2月,钧达股份向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泰科技”;曾用名为江西展宇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展宇”)旗下公司上饶弘业增资1.5亿元,开始布局光伏产业,试图转型升级。
捷泰科技是一家专业化的光伏电池制造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但一度也被挤出该榜单。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电池片出货排名显示,捷泰科技位居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和中润光能之后,排名第五。
不仅如此,2021—2022年,钧达股份还通过一轮重大资产重组动作,完成了主营业务向光伏电池制造的转变。2021年9月,钧达股份收购捷泰科技51%股权,正式进入光伏行业。次年6月,钧达股份将原汽车饰件业务置出,并于同年7月底完成对捷泰科技剩余股权的收购,全面聚焦光伏主业。
钧达股份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期间,恰逢新一轮光伏技术迭代变革。其在2022年实现N型 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占据了先发优势。
钧达股份援引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排名前五电池厂商的N型TOPCon电池累计出货约10.5GW。而钧达股份N型TOPCon电池出货6.56GW,排名第一。
在此背景下,钧达股份业绩扭亏为盈,呈现飙升之势。
2022年,钧达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7亿元,同比增长501.35%。2023年前三季度,钧达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至16.38亿元,同比增长近300%。
钧达股份的股价也水涨船高。相比2021年年初的12.67元/股,钧达股份的股价在2022年年底已经变为133.14元/股,上涨了9倍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垂直一体化和跨界的汹涌浪潮下,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和润阳股份等同行纷纷宣布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而钧达股份则坚持电池专业化道路的战略。
钧达股份方面表示,未来光伏电池的技术壁垒是产品转率、良率、非硅成本的综合竞争壁垒,只有掌握光伏电池核心研发与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实际上,钧达股份的崛起离不开全球垂直一体化光伏巨头晶科能源的支持。
根据晶科能源筹划科创板上市期间的相关公告,江西展宇(捷泰科技的前身)的实际控制人王祥云与晶科能源实际控制人李仙德为同乡挚友。前者到江西省上饶市投资建设江西展宇由李仙德介绍引入。钧达股份相关公告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9月,捷泰科技向晶科能源(或晶科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78亿元、19.93亿元和20.75亿元,分别占比52.15%、40.12%和28.76%,为第一大客户。
某光伏技术专家告诉记者,企业之间的光伏技术差距实际并不大,但钧达股份具有晶科能源背书,这样产品销售便有了保障,现金流也不再是大问题。重要的一点是,钧达股份布局TOPCon技术较早,享受到了技术红利。
2023年半年报显示,钧达股份现有上饶基地9.5GW P型PERC产能、滁州基地18GW N型TOPCon产能、淮安基地26GW N型TOPCon产能(一期13GW已投产,二期13GW正建设中)。这意味着,钧达股份的N型电池产能预计突破44GW,总产能预计突破53.5GW。
但过去三年,收购捷泰科技和光伏电池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钧达股份对资金的需求提升。
2023年上半年,钧达股份通过定向增发募资27.76亿元,主要用于支付收购捷泰科技49%股权,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以及N型电池研发中试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公司资产负债率。
进入2024年,承受资金压力的钧达股份进一步布局海外电池产能。
对此,钧达股份1月19日宣布,其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效电池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市场拓展及销售运营体系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及补充营运资金。
扩大海外制造版图
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健全的光伏产业链体系,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占据全球比例80%以上,个别环节甚至达到97.9%。除了中国外,全球光伏产能的其他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
近年来,基于全球贸易壁垒和持续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叠加国内光伏市场内卷严重,加快全球化布局便成为众多光伏企业的重要选择。
记者注意到,过去一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协鑫科技和TCL中环等光伏企业纷纷宣布或计划在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布局(或扩产)新产能,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等环节。
此外,福斯特、金晶科技、旗滨集团、回天新材等光伏辅材企业也宣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区布局光伏胶膜、玻璃和背板等产能。
“全球贸易壁垒加快了光伏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晶澳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武廷栋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传统行业类似,光伏企业的供应链要贴近应用市场或客户。未来,不仅晶澳科技,还有更多的同行可能会走出中国和东南亚,进入美国、欧洲、中东甚至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去建设自己的供应链,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
2023年4月,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未来全球制造产能分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隆基将会主动适应,满足各个市场的需求。“我们已宣布了与美国一家公司合资在美国投建5GW组件厂,预期在2023年年底或2024年年初投产。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团队在分析全球适合投资的地方,主要考虑市场政策以及地方法规等综合因素,确定是否再扩充新产能。”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阴霾或进一步加速企业出海。
上述光伏技术专家向记者表示,相比国内,海外的产品利润要高不少。现在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国外则会好很多。
一位光伏电池企业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太卷了,海外组件产能逐渐发展起来,所以电池出海也是必要的,是一个机遇。国内太卷,卷下去也没意义。”
钧达股份则更关注海外市场增长的光伏电池需求。在与投资者交流期间,该公司方面称,当前海外厂商投资重点大多瞄准组件环节,该环节增长最为迅速。伴随海外光伏组件产能快速增长,光伏电池需求随之提升。未来,其将积极构建全球销售体系,服务全球市场客户需求。坚持专业化道路,通过持续加强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光伏电池核心技术能力,持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据了解,2023年前三季度,钧达股份实现海外销售从0到4.66%的增长。2024年,钧达股份制定了海外销售额占比达10%以上的目标。
至于去海外何地设厂,钧达股份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尚未具体确定。上述专家认为,去东南亚、中东或美国都有可能,这需要与组件企业形成互补。
业内人士表示,出海建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当地政策和法规因素外,光伏企业还需要考虑贴近市场需求、配套设施、人才招录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