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并购案推进在即 西部证券投行业务骤降拖累业绩

来源: 中国经营报2024-08-27

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深化与整合,券商积极推进并购,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日前,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国融证券控股权的西部证券(002673.SZ)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3.2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4亿元,同比减少了8.42%。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西部证券面临挑战。

投行营收占比降至近十年低点

具体来看,西部证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17.36%。其中,受股权融资规模下降影响,投行业务收入降幅明显。上半年,西部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8486.2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15亿元降幅超六成。这进一步导致西部证券收入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其中,投行在营收占比中的份额在快速下滑,相较2016年年末,营收占比超两成的规模,如今已经降至2.55%,该数据是近十年低点。同期,经纪业务方面,手续费净收入的营收占比随行业大势也在下落,如今占比在两成左右。同样被纳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项下的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因为今年上半年该项净收入同比增长超八成,在营收占比上出现攀升,如今已接近投行的贡献。

“股权投行目前是整体承压,各类券商均在不同程度上受此拖累。一些小型券商因为差异化发展,可能股权投行收入占比本就不高,反而业绩受影响的程度更小。但中型券商布局较为完善,尤其是股权投行被作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在此轮‘投行寒冬’中或表现更为明显。”一位曾任职券商的私募人士对记者提到。

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股权融资规模的收缩,投行整体承压。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44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下降超七成,A股IPO筹资额324.93亿元,同比下降84.5%。此外,另有16家企业退市,首发企业及筹资额大幅缩水,面值退市成为常态。在已经披露中报的上市券商中,有多家出现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腰斩”。

进一步来看,西部证券另一大营收支柱,证券投资业务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因固定收益投资业务继续保持增长优势、衍生品业务收益减少,整体实现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约两个百分点。但因其他业务的发展变化,目前西部证券投资净收益营收占比已攀升至超三成。

此外,西部证券通过下设公司涉及大宗商品贸易,这和房租收入一起被归类到“其他业务”项中。而“其他业务”近两年一直是西部证券营收结构中最大的一块。但今年上半年因为孙公司西部永唐大宗商品贸易收入减少,“其他业务”收入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同比减少26.15%,这也拉低了该项业务的营收占比,从接近五成降至四成以下。

吸并国融调整业务布局?

作为陕西国资旗下唯一的上市券商资产,西部证券被寄予厚望。此前西部证券就曾谋划通过并购扩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陕西打造出一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金融名片”,在推动国企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2024年6月21日,西部证券发布了《关于筹划股权收购事项的提示性公告》。西部证券称,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事项。如果此次并购能够顺利完成,将有助于西部证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上市券商,西部证券在陕西省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考虑到公司未来外延式扩张增长机会,其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可能与行业平均水平一致。”华创证券分析师徐康提到。

以中报披露的西部证券收入结构为线索,具体来看,投行方面,国融证券深耕新三板和北交所业务。西部证券在金融债及公司债方面则具有优势。实际上,今年上半年,西部证券承销债券数量及规模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完成债券主承销项目发行43单,同比增长48.28%,承销规模219.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在布局方面,国融证券在投行业务方面主要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西部证券“区域深耕”战略,扎根陕西服务区域经济和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西部证券并购若能落地,“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能力或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并购暂未落地,但西部证券已经着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目前,西部证券董事会已通过调整部分部门设置与职责的提案。其中,西部证券将调整投资银行业务质量控制部部门职责,在其现有部门职责基础上,增加“债权项目集中受托管理”职责;调整衍生品交易及做市业务部部门职责,在其现有部门职责基础上,增加现金管理、业务协同工作职责;撤销国际业务部;调整财富信用板块各部门职责,将客户服务职能由网络金融部调整至财富管理部,同时对财富管理部、网络金融部、证券金融部、财富运营管理部部门职责进行优化调整。

对于上述调整,西部证券称,旨在“更好地适应公司战略发展,进一步提升组织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