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创新动力源源不竭?广东有“秘籍”
转自:中国长安网
截至去年10月底,广东发明专利有效量超64万件,居全国第一。此外,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
如何让创新动力源源不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题中应有之义。以往,知识产权案件长期面临维权周期长、举证难度高、侵权鉴定难度大等痛点难点,给一些市场主体维权造成不小困扰。
怎样“破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分别公布了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窥见答案。
“快”
一般案件44.3天办结
一个好的品牌刚进入市场,“李鬼”就纷纷出现,权利人在市场推广的同时,还要为打假“疲于奔命”,有时会面临“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尴尬处境。
怎么办?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些年,广东法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对简单一般案件实行速裁、快审,通过推广应用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平均44.3天即可办结。
信息技术、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密集,部分案件所涉技术十分“硬核”,也客观上拉长了案件办理周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让一批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技术助手”参与诉讼活动,帮助法官拨开纷繁复杂的技术迷雾——司法实践中,这被称为“技术调查官制度”。
在这方面,广东也走在前列。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是全国最早成立技术调查室、建成技术调查实验室、任命技术调查官和指派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的法院;如今,全省法院构建了以技术调查官为主、专家咨询为辅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为高新技术案件审理保驾护航。
广东高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技术调查官参与审理案件2736件,相比委托技术鉴定的传统方式,可压缩审理周期约三分之一。
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维权周期还可以更短、效果还可以更好吗?
2023年广东法院新收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中,调撤案件53500件,调撤率57.39%,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可见,司法机关坚持“如我在诉”,推进诉源治理,也帮助不少纠纷当事人“跳出”了漫长的诉讼流程。
比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就通过推行“协商+调解+判决”三级解纷机制,集中促成抖音、腾讯短视频平台600余件纠纷息诉化解。
“准”
为各类创新主体“把脉开方”
知识产权案件的类型和数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晴雨表”。
总结全省知识产权案件办理经验,广东检察机关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案件所涉产品与品牌,与当地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比如,深圳主要为电子产品,广州主要为服装、手袋、化妆品等,汕头则以玩具为主。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体量大、势头猛,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难杂症”。这时候,司法机关就像“全科医生”,为不同创新主体“把脉开方”。
比如,佛山检察机关在南海区千灯湖金融创投小镇、美的集团设立知识产权联系点,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深圳检察机关推进电子产品翻新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合规改革,助推千亿产业迭代升级;江门、中山两地法院则共建“跨界照明电器行业纠纷联合调解室”,联合行业协会、司法所化解相关矛盾纠纷。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也不局限于创新。精准发现、妥善保护案件中社会公益价值,同样是“全科医生”的职责所系。
在今年广东两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都涉及对地理标志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比如,清远检察机关通过履行公益诉讼及审判监督职能,解决当地“英德红茶”商标违法注册及权利滥用问题。
“狠”
超四成案件得到全额判赔
2000万元,这是广东法院对数据侵权者开出的“罚单”。
当你刷微博时,浏览、评论、点赞等行为数据可能会被第三方公司抓取,转头就对外售卖……在广东高院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作为微博平台经营者的微梦公司,指控简亦迅公司非法抓取了大量微博后台数据,并通过其经营的网站对外售卖,请求法院判令该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该案中,法院充分考虑数据要素的市场价值,依法认定被告未经授权调用抓取和交易数据构成不正当竞争,全额支持权利人索赔数额2000万元——这也是当前数据竞争纠纷判赔的最高数额之一。
如何破解“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困局?
让侵权者付出沉痛代价,是广东用实践给出的答案。几个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2023年,全省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中,判赔数额支持率(判赔数额/诉请数额的平均数)达65%,全额判赔案件数量占比超过44.3%。
高额判赔也有不少,超过千万元判赔的有24件,最高判赔数额达到3.17亿元。
当侵权行为上升为违法犯罪,司法机关更毫不手软。在卢某华等人假冒某化妆品注册商标罪案中,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2000万元,追缴违法所得3700万元。
“快审理、准挖掘、狠惩处”,以法治力量护航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司法机关仍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