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投洽会上看产业园建设
转自:农民日报

第二十五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区。 资料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的制种全息影像,科技感十足,动态展示了玉米、小麦、棉花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焙制作,贵州省都匀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参展商手工制茶,将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来自第二十五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农产品加工投洽会)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区内的场景,各种新奇特的园区建设模式以及展示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备感新奇。
7年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果斐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累计批准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建设70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初步形成以园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格局。本届农产品加工投洽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展区正是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主办、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围绕“智能、绿色、融合”的主题,分为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现代种业、特色农业和体验品鉴五个板块,集中展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以及产业园建设成果。
科技加持,智能管理省时省力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展区左侧,有一个VR(虚拟现实技术)蛋椅,坐在椅子上,戴上VR眼镜,就能通过虚拟现实系统瞬间“变身”一枚鸡蛋,沉浸式体验从生产、分拣、消毒、检测、装箱的全部流程,身临其境地感受鸡蛋的“前世今生”。
这是山西省稷山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次展会上颇具科技感的展品之一。稷山县产业园在现场还展示了智慧蛋鸡养殖全息交互展示系统,通过三维悬浮半空成像画面立体式展现稷山蛋鸡养殖的智慧化工作流程。据了解,稷山县产业园以蛋鸡为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养殖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格局,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科技含量国内领先的知名蛋鸡产业基地。
产业园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基地,在育种创新、工艺创新、集成应用保持领先地位,才能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同样是蛋鸡产业,北京市平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更注重育种创新引领园区发展,园区集聚首都优势资源和要素,深化政企研合作,打造了科企联合全基因组育种平台,力争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近年来,园区自主培育了5个蛋鸡新品种,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实现了国产蛋鸡专用芯片设计零的突破,还选育出4个北京油鸡新品系,探索出一条科技要素高度集聚、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丰硕的科技兴园新路径。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可持续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迸发生命力的秘诀就在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是农业大区。近年来,万州区委、区政府立足绿色生态,大力实施百万头生态猪、百万亩经果林“双百亿工程”,实现生态种养循环,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发展。
万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态种养循环系统模型全方位展示了绿色、循环、生态的理念,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产业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污分离,我们设计发明了生猪饮水器,猪只有把头伸进接水罩中才能饮水,洒漏的饮用水通过接水罩、管网收集到集水池,经过沉淀过滤后用于种植和水产养殖”。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秀云告诉记者,通过严格水污分离、源头控水减排的方式,猪生活的环境变得干燥舒适,养殖场的气味也大大降低。
“我们在养殖饲料中还添加了益生菌,猪排出的粪便能够通过自动刮机全量收集到发酵棚,猪饮水漏洒的水少了,粪污的产生量至少比以前减少了二分之一以上。”马秀云说,发酵产出的有机堆肥也没有浪费,优先用于种植基地,剩余销售给有机肥厂生产高品质生物有机肥料,实现多样化的生态利用。果园、稻田废弃的枝条和秸秆经过干燥粉碎后可用作养殖场异位发酵时的垫料,真正打通种养循环生态链。
据了解,因饲料转化率提高、人工成本降低、用药减少和有机肥销售,重庆市万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每头育肥猪比传统养殖能够增加效益100—200元,同时因添加益生菌、全程机械化和应用智能化,养殖能节省饲料达5%,每万头猪场可节约人工10人。成本压缩,效益增加,生态种养循环系统建设打好了园区绿色底色,引领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产联合,融合发展走得远
“智慧高效,链条延伸”,在展区的粮食油料板块,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的小麦全产业链模型是展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展品,模型在育种、种植、物流、加工、商超等板块之间有不同颜色的箭头相连交错。工作人员解说道:“这些不同颜色的箭头代表着不同环节的产品输送,像这几条红色的箭头,从生态养殖基地、小麦深加工车间通向商超,就代表了生产的肉产品以及一些谷月元粉、膳食纤维等小麦深加工产品进入销售环节。”把一粒小麦变成10大类600多种产品,真正做到了把每一粒小麦都“吃干榨净”,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同构”。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财政部农业农村司深入调研各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做法成效,选树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建设模式,在此次农产品加工投洽会展览中进行了初次公布,河南省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便入选其中。
延津县坚持产业立园、融合发展,对以小麦为主导的产业进行了全链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园、麦香田园和小麦产业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园,实现“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实施食品加工提级扩能,推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
为进一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延津县还积极探索“小麦+”新业态,融通“小麦+电商物流”,投资2.9亿元建成电商物流园,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0亿元;融活“小麦+文化旅游”,开发小麦文创产品,举办小麦特色文化活动,传播延津小麦文化;融合“小麦+品牌创建”,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深入挖掘、保护、培育和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延津小麦”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真正实现“用一颗小麦粒打造出百亿大产业”。
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各地产业园生根发芽,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不断展示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力与活力,一路生花。展望未来,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进一步打造农业高质高效引领区、乡村宜居宜业样板区、农民富裕富足展示区,以强园推动强县建设、强县服务强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