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亿项目烂尾十多年谨防招商引资“先上车后补票”
■ 观察家
突破程序和规则招商,看似是“捷径”,但最终可能将企业和地方发展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据报道,不久前,一家民营企业反映,2012年,他们被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招商引资到当地,投资2亿元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可是多年来却一直无法开展正常生产。究其原因,就是当初招商引资时正式承诺并列入合同的用电需求得不到保障。
原本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工业项目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却在引入企业后,连基本的配电设施都迟迟没法满足,这真是咄咄怪事。
而由此造成的多输局面,实在令人唏嘘。10多年来,涉事企业投资的2亿元打了水漂;对地方而言,如今整个产业园变成了烂尾项目,未能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社会效益;电力公司方面,当初垫资2100多万元修建变电站成了半拉子工程,导致巨额浪费……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梳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虽然烂尾直接原因是电力设施不到位,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项目在启动招商时缺乏充分的前期规划,匆忙上马,使得“先上车后补票”的算盘落空,最终陷入烂尾。
比如,招商引资时政府方面承诺保障电力供应,并列入合同,但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事先纳入规划。同时,建设主体、建设许可、土地划拨等关键问题都处于搁置状态,前期仅有的建设动静基本上都是“市区领导口头推进的”。可以说,项目烂尾的隐患在一开始就已埋下。
客观说,由于建设审批等各方面需要时间,有时候为了抢占招商时机,“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在招商引资中并不少见。而且,往往越是大项目、重点工程,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且不说这种模式很容易触碰程序底线,也给项目的顺利落地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一方面需要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实行重大项目终身负责制。不能仅看合同和数字,而忽视了实际的落地产出,以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政绩而盲目招商。
另一方面,既要重视提升审批效率,对招商引资形成积极的营商环境支持,也要把牢审批、规划的程序关,彻底堵住突破程序要求的“先上车后补票”甚至是“不补票”操作。
无论如何,招商引资,最终需要靠社会经济效益来说话,而不能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数字秀”。各地都应意识到,突破程序和规则招商,看似是“捷径”,但最终可能变成一场豪赌,将企业和地方发展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此事中,十多年前成功招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烂尾至今,在整个汽车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当下,这可能意味着地方错失了整个汽车产业升级的机会。代价之大,催人警醒,也应该有人负责。
□重舟(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