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换帅容易,改命很难
来源:优财一号

几天前的2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批复,核准了郑国雨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总算是终结了邮储银行长达2年多董事长空缺的空窗期。
这也意味着,从2022年4月即开始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的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代行董事长职务长达2年多后,最终还是与董事长一职失之交臂。
有自媒体引用业内人士的分析认为:1965年8月出生的刘建军今年将满60岁,由于年龄因素,即将退居二线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样,意味着邮储银行行长一职今年仍有可能出现变动。
回顾刘建军的职业履历,他最出彩的职业生涯当属在招行的岁月。刘建军在招商银行做了多年的零售银行部总经理,之后又做了近8年的副行长,人称招行财富管理体系“总规划师”,对招行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贡献卓越。
可以说,招行在股份制大行中最早成功转型为“零售之王”,与刘建军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
而年轻的邮储银行,在2019年底成功实现A股上市后,急需弥补财富管理业务的短板。
在邮储银行2019年的年报中,共有5次提到“财富管理”,到了2020年的年报,增加到了19次,足见邮储银行对转型财富管理的迫切。
带着这一使命,2021年,刘建军从招行空降至邮储银行。
出任行长后不久,刘建军又于2022年4月开始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直到这次郑国雨的到任,刘建军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已长达2年多。这说明,对刘建军,邮储银行的期待是很高的,给他的舞台也足够大。
与刘建军长期在股份制大行的历练不同,郑国雨的职业生涯,亮点更主要体现为在国有大行重要岗位的历练时间很长,也比刘建军年轻2岁多。
从2012年1月开始,郑国雨就开始出任中国银行山西、四川分行行长,这一路下来,再到中国银行副行长、工商银行副行长,时间长达11年多之久。
因此,郑国雨的履历更符合国有大行一把手通常都有长时间的同为国有大行重要岗位履职经验的任职惯例,也契合市场期待。
早在2023年3月,郑国雨空降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之时,市场就有猜测,郑国雨可能将是邮储银行新董事长人选。因为按前任惯例,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接下来通常会出任邮储银行董事长一职。
只不过,郑国雨在邮政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过渡稍长。
郑国雨从出任邮政集团总经理到被正式提名为邮储银行董事长人选,这期间经历了9个月。而郑国雨的前任张金良在出任邮政集团总经理近6个月后,即被正式提名为邮储银行董事长人选。
但是,在郑国雨被选举为邮储银行董事长的同时,刘建军也被任命为邮储银行党委书记。在6大国有大行中,由行长兼任党委书记,刘建军是唯一的存在。这一打破6大行惯例的人事任命,显示了对刘建军能力和过往业绩的充分认可。
在中农工建交邮6大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资产规模位居第5。截至2024年三季报的数据,邮储银行总资产为16.75万亿元,交通银行为14.59万亿元,比交行多出2万多亿。
但是,在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方面,近年来交通银行全面掉队,被新挤进国有大行阵营的邮储银行大赶超。
最新的2024年三季报显示,交通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同比均出现负增长,其绝对值也落后于邮储银行。
与中农工建交其它5家国有大行相比,邮储银行特色更加鲜明,甚至其自身短板也和优势一样明显。
邮储银行员工数量多,客户多,数量多达6亿多人,近一半的国人都是邮储银行的客户。网点也特别多,还特别下沉,近70%的网点分布在县域市场。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邮储银行天生就是做零售(个人) 业务的基因,而利润更高、赚钱更快的公司业务天生就是短板。
2024年上半年,邮储银行个人业务收入达到1265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71.56%。
但相比之下,同期邮储银行公司银行业务收入仅为324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仅为18.31%。邮储银行的公司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在商业银行中的排名分别仅为第14位和第6位。
尽管这一数字已经相比过去两年有所回升,但与2019年相比,邮储银行公司业务营收和占比仍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
再看邮储银行自带基因的零售业务。
在邮储银行的零售业务中,一般的存贷业务始终占据大头,但财富管理业务是用客户的钱给银行自己赚钱,是近年来各家银行转型的方向和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但对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而言,短期内要想实现反转和翻盘,同样很难。
毕竟,邮储银行客观的天花板(客户结构)就摆在这儿,刘建军也难以撼动。
因为财富管理业务本质就是争夺富人,但县域市场中富人的占比,天生就没法和一二线城市相比。
其原因说直白一点就是,邮储银行的客户,过于下沉,客户的财富量级,以及对投资理财的意识和认知与一二线城市客户群体的差距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刘建军到邮储银行后,大力发展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试图突破天花板。但邮储银行毕竟不是招商银行,两家银行的客群差异、基因差异决定了不是从“零售之王”调来一个刘建军,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就能立竿见影实现反转的。
看一组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刘建军2021年8月上任邮储银行行长。截至2021年底,邮储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 为12.53万亿,其中存款占比78%,投资理财类资产占比22%。
用刘建军自己的话评价说,这样一个结构占比表明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刚刚起步。因此,刘建军定的目标是要逐渐降低存款在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扩大其他投资理财类资产的占比。
但时隔2年半以后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 虽然达到了16.23万亿,但其中存款占比仍高达81.42%,投资理财类资产占比仍然仅为18.58%。
就是说,2年半时间过去了,邮储银行虽然资产管理规模增加了近4万亿,但投资理财类资产占比几无改善。如果用刘建军自己定的标准衡量,如此结构占比,表明邮储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仍然还在起步阶段。
所以,邮储银行天生有几分命苦。连DeepSeek也告诉我说:
“邮储银行人均薪酬在六大行中长期垫底,主要受制于庞大的员工基数、县域市场定位及较低的盈利效能。”
一家银行有一家银行的命,要改命就得转型,转型就是改命。邮储银行,谁又能帮它“逆天改命”呢?
免责申明:
本文数据及观点均基于公开信息所作个人分析,均不构成对投资的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