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废塑料循环利用难题 惠城环保闯出新路
4月8日,惠城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城环保”)在广东省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成功点火,标志着全球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历经八年科研攻关,惠城环保自主研发的“一步法”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危机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
“该项目采用先进工艺,预计可实现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助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项目原料主要来源于揭阳市生活端垃圾收集及工业端造纸厂塑料,确保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惠城环保首席技术官张新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顺利点火后,目前该项目装置运行平稳。后续将有序开展管线吹扫、反应器烘炉、装置水联运及投料等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
近年来,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据统计,全球每年产生超过3亿吨塑料垃圾,仅9%被回收,12%被焚烧,剩余79%最终进入自然环境。传统物理回收技术因分拣成本高、原料材质要求单一等问题而难以大规模应用;化学回收虽被寄予厚望,但受限于技术瓶颈——传统“两步法”工艺流程冗长、能耗高、对原料中聚氯乙烯有严苛控制、产物附加值低,且难以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据了解,惠城环保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其独创的“一步法”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该技术历时8年研发,攻克了全量废塑料分选技术、连续恒温差压输送进料系统、逆流反应器设计、氯化氢捕集技术、多产烯烃催化剂设计以及自热式能量循环等六大核心技术难题,构建了全球唯一的全链条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体系。
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温度梯度逆流反应器和多产烯烃催化剂。通过温度梯度逆流反应器,可直接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如塑料裂解气、液化塑料裂解气、塑料裂解轻油等。同时,采用多产烯烃催化剂,提高了裂解反应的选择性,使产物中低碳烯烃组分占比高达70%,大幅提升了产物的附加值。据测算,每回收1公斤废塑料可减少1公斤填埋量或者焚烧量,并产出相当于3公斤原油裂解的化工原料。
此外,整个过程中无氯污染,且能耗极低。通过余热梯级利用系统,项目实现了废塑料本身化学能的充分利用,降低了外部能源消耗。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废塑料处理的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废塑料循环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太平洋证券认为,惠城环保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幅减少前端石化原料生产塑料及后端塑料焚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推动全球废塑料化学回收循环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持续盈利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助力可持续发展
据张新功介绍,从经济效益来看,项目一期预计年产值可达12.43亿元,年纳税2.65亿元。通过扩大产能和基地建设,未来有望覆盖更广的区域,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项目的盈利能力,也预示着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环保效益方面,项目表现同样亮眼。以年处理5000万吨废塑料计算,可减少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中国全年碳排放量的2.5%。同时,该技术实现了零额外能源消耗,较传统工艺节能超60%。这一显著成效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推动了全球废塑料化学回收循环利用的进程。
国盛证券环保行业首席分析师杨心成表示,惠城环保废塑料项目高成长性值得期待。该项目已先后与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项目投产后,对于推动全球废塑料化学回收循环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绿色化工的“链主”项目,惠城环保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与多家企业形成了绿色石化产业链闭环。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向高附加值、低排放转型,还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惠城环保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在废塑料循环利用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